概述
历史沿革:
抚松县文化馆,建于1946年,原称民众教育馆,馆址在今抚松镇抚松大街114号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,民众教育馆改成文化馆。馆内设农村业余文化辅导组、业余剧团、民校,先后组织全县文艺会演和各种展览,并创办馆刊《万山红遍》和《山红》。1968年,文化馆改称抚松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;1970年恢复抚松县文化馆名称,1971年文化馆编辑的儿童故事集《长白山故事》一书出版,全国发行。
1980年,在原址上扩建一座336平方米的两层楼投入使用;1985年创办了幼儿艺校,建立了露水河分馆。
1987年8月,文化馆举办了首届“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”大型业余文艺演出、艺术展览、人参演讲会等活动,把群众文化推向了高潮。
抚松县文化馆的建立,解决了抚松县民众文化活动的难题,成为了抚松县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中心,也为抚松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自然情况:
抚松县文化馆是全额事业单位,内有专业人员44名,管理人员2名。其中副高级人员15名,包含了副研究馆员7名,二级演奏员3名,二级演员5人;中级人员18名,包含了馆员10名,三级演员4名,三级演奏员4名;初级人员8名,技工人员5名,文化志愿者968名。抚松县文化馆多次被省、市、县评为先进文化馆,连续多年被县委评为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”、“节庆活动先进单位”,2009年被评为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,2014年被吉林省评为“服务基层 服务农民”先进单位,2015年被中宣部、文化部评为第六届“服务基层 服务农民”先进单位,2016年被文化部评为“国家一级文化馆”。
抚松县文化馆是抚松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中心,是百姓求知、求乐的理想平台。文化馆每年利用“三节”、“市民文化节”、“农民文化节”、“人参节”等各种节庆日,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70余场次,观众达12万人次;各项展览10余次,展出作品1500余幅,展线长700多米,观众达2000余人次;开展舞蹈、声乐、美术、剪纸、书法、摄影、文学、器乐等专业培训活动12场次,受益群众达600余人。元旦文艺晚会,春节秧歌表演、“党群群文化节”、“七送”文化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空前高涨,促进城乡群众文化共享文化发展成果;“老把头节”祭祀文艺演出,传承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群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,原创文艺作品层出不穷。绛珠草、年轮等文学社团成员达到200多人,先后出版《长白山抚松人参故事》、《灵芝与孢子粉》、《峡谷鹿鸣》等书籍,馆办刊物《人参果》为参乡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。
2014年,抚松县文化馆开创了“群文服务配送工作”新机制,把文化馆设为群文服务配送总站,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,文化馆以14个乡镇文广站为依托建立群文服务配送分站,成为衔接总站以及社区(村屯)的中转站;依托农村文化大院为基础建点,以大院负责人为配送员;在基本没有增添额外办公负担基础上,建成了覆盖全县14个乡镇、28个社区、129个行政村的群文活动配送站(点全面建成)。群文配送工作机制建成后,文化馆以“百姓点餐、按需配送、送种结合”的方式,提供由“政府搭台、群众唱戏”的展示平台,实行“零门槛、零收费”的运作模式,供给城乡群众需要和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。
现在,抚松县文化馆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文化活动的风向标,它以国家文化政策为方向,以群众需求为己任,发挥着文化馆的辅导、培训、收集、整理等功能,引导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向。
馆舍情况:
2012年,文化改制,抚松县文化馆从抚松大街114号搬迁到抚松大街134号,2016年,搬迁到抚松县参乡路399号,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,内设创编室、培训部、美影部、文艺部、群文服务配送总站、文化活动室、抚松县长白山文化研究室、吉林省书法协会书法普及惠民服务站、活动室、排练厅等,担负起全县群众的文化娱乐工作。
参观指南
地址:抚松县参乡路399号
乘车线路:抚松县公交车1路(人参博物馆站点)、抚松县公交车2路(人参博物馆站点)
邮 编:134500
负 责 人:陈丽媛
电 话:13704490091
电子邮箱:jlfswhg@163.com
网 址: http://www.fsxwhg.com
开馆时间:冬季开馆闭馆时间:早8.30至下午16.30;夏季开馆闭馆时间:早8.30至下午17.30